湾韵丨悦读(2024年3月9日)

tqb2024030907.jpg

从文物中领略中华饮馔的湾韵风采

——读《宴飨万年:文物中的中华饮食文化史》

07tqb0309007_001_01_b.jpg

□ 刘小兵

中华饮食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丨悦文明演绎中,朴素的读年中国人用无穷的智慧,创制了数不胜数的月日人间至味。《宴飨万年:文物中的湾韵中华饮食文化史》(广西人民出版社2024年2月出版),以文物为抓手,丨悦以历史为经纬,读年依托丰富的月日史料和深邃的言说,生动呈现出中华饮食文化的湾韵雄阔版图。

该书精选了从新石器时期至清朝的丨悦百余件文物,门类繁多品式多样,读年既涵盖了博物馆馆藏的月日典型饮食器物,考古遗址中发现的湾韵各类遗存,传世文献或简牍帛书记载的丨悦饮食制度、食品清单、读年烹饪技法等;也有画像砖石、壁画、历代绘画作品等。通过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于层层递进中,逐步揭示出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回首混沌初开的远古时代,我们的先祖为了果腹,曾采野粟、猎猛兽,在与大自然的漫长搏弈中,他们通过驯化和人工栽植等多种手段,逐渐掌握了野生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惊喜地发现,原来这些来自自然界的食材,经烈火炙烤后再吃,会变得更加香甜可口。之后,伴随着生产力和农牧业技术的提高,稻、粟、猪、牛、羊等农副产品,开始源源不断地走进中国古人的餐桌。与此同时,随着冶金铸造业的快速发展,作为盛用食物的一些铸件,如金、银、铜、铁等金属器皿,亦步入华夏民族璀璨的饮食世界当中。抚今追昔,无论是刀耕火种时代的稻、粟等化石样本,还是作为封建帝国时期盛载美食的金银器皿,这些满目沧桑的文物,都在一场场风雨砥砺中,很好地见证了波澜壮阔的中华饮食历史。

中华饮食文化绵长而厚重,从大羹玄酒到佳肴美馔,在其深长的历史积淀中,不仅包含了造型精美的饮食器具、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以及浩如烟海的典籍制度,还由此孕育衍化出一系列影响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哲学观念、政治智慧和科学思想。在书中,你可以看到一粒距今上万年的炭化稻米、新石器时代的“煮粥神器”单耳陶鬲,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金银茶具、清代宫廷喝冰饮必备的掐丝珐琅“冰箱”等。这些从古时走来的一众历史文物,就像一枚枚棱镜,以穿越时空的恒久魅力,默默叙说着中华饮食的迁演递进之路。此书本着“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的宗旨,系统阐释了中国古代饮食的发展变迁与文化内涵,引导广大读者细细品味“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味道,深刻感知中华民族的血脉与生趣。

从文物中发掘饮食文化的精深要义,赫然发现,很多我们文化中重要的词汇和用语都源自饮食文化。比如常说的江山社稷,就是指代土地和五谷神,是对国家最质朴也是最重要的阐释。稷,最原始的意义是小米等这类的农作物,对于农业社会,大米,小米这些谷物成为国之根本,是有着现实和象征意义的。从这个层面说开去,文物不是冰冷的器物,它更承载了历史和文化的丰富内涵。书中,通过作者充满趣味的解读,让我们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逐步体会到意味深长的饮食文化。比如大众常见的饺子、包子、馒头、煎饼这些谷物面食,在其千年的传承中,就不乏繁复多样的做法,这种创新的背后,往往蕴涵着较为深广的美食意蕴。作者就尝试着从面料的选用、馅料的搭配、以及式样的翻新等诸多方面,详解了这些大众小吃不为人知的文化内涵。此外,一些传承至今的美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亦有着不同的称谓,由此更是镌刻下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就拿我们熟知的饺子为例,相传最初它叫“娇耳”,传说由名医张仲景创制。在千年的演进中,小小的饺子,就先后经历了“牢丸”“粉角”“角子”等多种叫法。尽管这些称呼迥异,也有着不同的指代,但以此作为食物样本,作者深入风俗、民情、思想发展等方面,探究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饮食文化,由此归结出历史文物与鲜香美食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书中,作者还用故事化的讲述,解析了豆蔻熟水、紫苏熟水、玫瑰露、木樨露、冰酪等古代饮品的时尚风味,并列举了诸多名人美食家,如苏东坡、袁枚、郑板桥等的美食趣闻,令人眼界大开。

总体而言,《宴飨万年:文物中的中华饮食文化史》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饮食的诞生与流变,让我们读者可于一粥一饭的烟火馨香里,尽览中华饮馔的翩翩风采。

旖旎“食”光 女性力量

——读《老派少女购物路线》

07tqb0309007_003_01_b.jpg

□ 徐升

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有一种独属故乡和亲情的食物味道,能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深入血脉骨髓,引领着漂泊无定的灵魂找到来处与归途。于张爱玲,它是上海初夏时分的一盘炒苋菜,清鲜诱人;于池莉,它是武汉市井烟火中的一碗热干面,浓郁喷香;于洪爱珠,它是台北芦洲本地的粥粉面饭与家常小菜,暖胃暖心,清淡且熨帖。

洪爱珠在《老派少女购物路线》一书里,借自幼习惯的饮食之道,追寻着祖孙三代之间起承转合的舌尖记忆。叠印母亲和外婆的脚步,她在芦洲安静的老城区内发掘出一条老派购物路线。无论水产肉类,还是果蔬香料,亦或蜜饯糕饼,这条购物路线是一个老式家庭日常饮食的本味源头,不仅藏着让味蕾和胃口一齐雀跃的关窍,更藏着一种温情脉脉的女性力量,给人以十足的安全感和松弛感。

囿于旧时代对女性的苛刻限制,其外婆的才华只能向厨房倾泻,即便如此,她依旧在方寸间开辟出了全新的境界。作为麻利能干的“头家娘”,外婆帮着经营外销生意的外公料理连员工、家人在内百余人的吃食,有条不紊,丝丝不乱。上至烹调手艺,下至采购门路,外婆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着自己的风格。受此熏陶,儿时的洪爱珠常与外婆一起去老市集挑选食材,即使饱受拥挤嘈杂,也乐此不疲。

虑及健康,平时家中对老人小孩的零食颇有限制,只有这祖孙一同外出的时刻,才能稍作“放风”。购物之余,外婆携她到“龙凤堂”饼铺买传统点心,去涌莲寺外的小铺上吃切仔面、米苔目。米苔目是一种以籼米为原料的米粉,白胖、细腻、莹润,甜咸皆宜。或是用油葱虾米清汤煮就,或是加以绿豆沙、碎冰和糖浆做成冷饮,米苔目淡淡的香气萦绕在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中,成为难以忘怀的温馨记忆。她深深喟叹,即便外婆已故去多年,但市集老铺如今都在,每每重游旧地,便不觉岁月残酷。

有人说,亲人的离去不是一场暴雨,而是此生漫长的潮湿。然而,那一段独属于母女之间的厨房记忆鲜活滚烫,足以熨平这潮湿带给心灵的褶皱。母亲病笃,她学着上一代的手艺,复刻出朴素的老式美食,用人间烟火气冲淡这一场漫长告别的悲痛。“以后长路走远,恐怕前后无人,把一道家常菜反复练熟,随身携带,是自保的手段。”新鲜润饼皮裹炒制的春蔬炸成春卷,清脆作响;粥里加红黄两色的切块地瓜,温润鲜亮;腌冬瓜剁碎后混着绞肉清蒸,咸鲜可口;还有卤肉,色泽红亮,酥软入味。熟悉的食物如同温暖的松明火把,母亲离去前点燃了它们,为走在茫茫长夜里的女儿照亮回家的路。

这种安抚人心的力量不仅仅局限于血缘,老派饮食背后,更是女性之间的惺惺相惜。母亲病时,难得发心重修厨房。女儿好友的妈妈是资深室内设计师,以妇女对妇女的会意,设计了兼具美观和大量收纳的新厨房,一朝完工,看得母亲眼底生光。母亲去后,女儿再逛老市集买三牲,卖鸡的阿嬷握着她细瘦的手臂,絮絮叮嘱等祭祀完成后把整鸡拿回,她会帮忙剁好。女性间的温暖互助往往以日常烟火为介,紧密联结。这是一种坚韧的力量,在无数个她们之间流淌,滋养着一代代成长的女儿们。

民歌是生活的镜像

——读《庶民之声:近现代民歌与社会文化嬗递》

07tqb0309007_005_01_b.jpg

□ 李钊

民歌就像生活的镜像,用歌声淋漓尽致地展现生活,也可以在唱诵中触摸到生命本来的面目。《庶民之声—近现代民歌与社会文化嬗递》就是一部近现代民歌研究著作,书中收录大量罕见的民间纯真率性之歌,深入挖掘歌声中或表现逸乐、恋爱、农耕等民俗生活的元素,或记录都市生活、新闻报道等世相变迁的养分,勾勒近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图景。

“观风俗,知薄厚”,民歌就像一部记录时代和生活的“百科全书”,唱出生态情态、民间智慧、历史文化和人间情感的生生不息。近现代民歌诞生于新旧时代交替之际,既传承延续了传统民歌的特色,又在形制、题材、内容等方面具有新的时代特点。虽然近现代民歌集所录的民歌,只记录了唱词,没有曲谱,可因表现百姓生活而存在的民歌,如同历史典籍一样,蕴含着诸多鲜活生动的社会景象。作为民国学人所选民歌合集的范本,《北京小曲百种》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如书中收录的反映其时热门新闻事件的民歌,去除加工演绎、荒诞离奇的部分,仍可获取大量社会学者研究所需要的信息。

作为用民间语言演唱的歌曲,民歌是方言的宝库,也是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相”,让听者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生活情感和地域风情,也可窥知近代中国多苦多难的社会底色。即便是书中收录的体量巨大、内容庞杂的“烟花类”民歌,也可引人体会到“民歌独有、文人创作难具备”的真切实感,而这种感受却又留给了生活一丝余地。受商业繁荣、人口聚集和流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民歌在近现代上海风行一时,各书局编辑印行多种民歌唱本,《新编时调》便为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一种。所收录的民歌中不仅有新旧杂糅的都市情歌,唱出光怪陆离的洋场景观,也有立场鲜明的新鲜民歌,均是对当时一些社会现象的反映,也是当代社会多棱镜的一面。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民歌”,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新旧交替的时代变革往往会赋予民歌新的主题,也使其在流传过程中经过多重加工和润色,生动记录和反映着不同时期的社会变迁。北京和上海是近现代民歌传播接受的两大中心城市。作为北京民歌的典型性民歌文献,由刘半农、常惠编选而成的《北京小曲百种》,记录着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千姿百态,也反映出20世纪初期近世民谣搜集整理研究运动的兴起。

扬州民歌是近现代民歌发展史上的重要段落,扬州因其处于水、路交通要道,民歌不仅保存、记录了近现代扬州的历史风貌和民情习俗,其主题曲牌、歌词等演变情形,也成为区域民歌与运河/长江民歌研究的理想案例。19世纪起,上海迅速崛起为中国首屈一指的经济中心城市,城市的超常扩张、人口爆炸式增长和经济文化生活的千姿百态,使上海民歌呈现出强烈的新旧杂糅、南北融合、城乡共存的色彩,而时事新闻和时政题材民歌成为身处全新环境的市民抚慰情绪、增长见闻的一剂良方。抗日战争时期,民歌作为特殊场景下宣传抗战最为便捷有效的工具,抗战民歌紧紧与时代配合,唱出对祖国最豪壮的挚爱,唤醒民众投身抗战的精神,成为不朽的“时代的纪念碑”。

民歌是生活的镜像,也是刻在生活丰碑上的音乐巨著。无论任何时代,民歌始终紧贴时代的脉搏,在生活的洪流中逐渐澄清滤除那些不重要的杂质,而保留最重要的部分,给身陷时代逆流的人以温暖和希望,给身处时代顺境的人以豁达和大度,以最美的姿态与时代共同唱响奋斗之歌。

古人春读雅趣

□ 聂顺荣

春天是个迷人的季节,春和景明,花红柳绿,莺歌燕舞。泡一杯清茶,在鸟鸣花香里静静地读一本心仪的书,令人感到非常惬意、美好,不由地想起古人春天读书的一些雅趣。

“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这是唐代诗人薛能《老圃堂》中妙趣横生的诗句。诗句以无限喜爱之情把“春风”描写得好似一个顽童,说“春风”趁诗人不在家,把他没有读完的一本书从床上吹落到地下。可以想象,能被风吹落在地的书,自然是诗人翻卷着的随时可阅读的书,肯定也是诗人非常感兴趣的书。在此,诗人把“春风”当成老友看待,因为诗人并没有真的生气,反而觉得“春风”这位老友故意和诗人开玩笑。诗句构思新颖,设想独特,诙谐、风趣。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这是唐代诗人刘昚虚写的《阙题》。诗中描绘的是一个清幽的去处,它在白云的尽头,有美好的春色伴着清清的溪水流过。时常落入溪流之中的落花随同流水散发出幽幽的花香。就在这山的深处,有一个面对山路的学堂,白天人就在这绿树掩映、清辉播撒的地方读书。从这首诗可知,诗人在融融春光之中,忆起小时候曾在那棵柳树下的学堂读书的情景,不禁手捧书卷故地重游,想再次感受小时以春光为伴,花香为侣、流水谱曲、倚靠柳树读书的情景。

南宋诗人叶采的《暮春即事》更妙,其读书的境界也更高:“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瞧,在深春时节的一天,诗人独自在家,手捧《周易》,临窗而坐,潜心品读,悠闲而惬意。两只麻雀,时而在屋顶上叽叽喳喳你追我赶,时而扑棱着翅膀飞到诗人的案前,一阵风吹过来,窗外那开的正艳丽的杨花也禁不住飘入屋内,落到砚池中。然而,因为诗人读书太过沉迷,所有发生的这些他都没有察觉,就连美妙的春光逝去也完全不知。诗人苦读诗书的优雅情趣可见一斑。

元代诗人翁森的《四时读书·春》有云:“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这首诗虽然浅显易懂、语言平实,但是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读书的意趣更具动感、更有灵性。春日朗朗,流水淙淙,那停在枝头的鸟儿,是伴诗人读书的朋友,漂在水上的落花犹如诗人写文的启蒙老师,可以启发诗人作出美妙的文章,不要蹉跎岁月,在这大好的春光里,人生只有读书是最好的事。可是,读书的乐趣是什么呢?其实,读书就好比是窗外疯长的草,即使长到了窗前也不剪除,那必定是一种欣欣向荣无比喜悦之情。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古人爱读书,尤其喜欢在大美的春天里饱读诗书,那种优雅的情趣和读书的境界使得他们甚至不知道春天已过去了多久。

读书是富养自己最好的方式

□ 子安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我们常常被物质的诱惑所困扰,渴望通过外在的财富来丰富自己的生活。然而,在繁华落尽后,我逐渐发现,读书才是富养自己最好的方式。它不是一种物质上的堆砌,而是一种精神上的积淀,一种心灵的滋润。

记得在我童年的小屋里,窗外是茂密的凤凰木,春日的阳光透过树叶,斑驳地洒在地板上。屋内则是书的世界,从《三国演义》到《红楼梦》,从《安徒生童话》到《一千零一夜》,那些书籍是我最初的财富。我在书的世界里遨游,与诸葛亮一起运筹帷幄,与林黛玉共悲欢,与卖火柴的小女孩感受冷暖,与辛巴达航海冒险。书籍给了我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让我在物质生活的贫穷中感受到了富有。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开始接触更多的书籍,它们不再是童话和小说,而是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每当夜幕降临,我便点上一盏灯,独自在书房里阅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让我思考人的认知极限,司马迁的《史记》让我领略历史的沧桑,泰戈尔的《飞鸟集》则用诗意的语言抚慰我的心灵。书籍成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教会了我思考,教会了我感悟,更教会了我如何生活。

读书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我的人格。在书中,我学会了坚韧不拔,从《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身上,我看到了人类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在《悲惨世界》中,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与社会的黑暗;在《百年孤独》里,我体会到了生命的孤独与世界的荒诞。这些书籍如同镜子,映照出我内心的深处,让我在自我反省中成长。

读书也是一种对话,是与作者心灵的交流。每当我翻开一本书,就仿佛与作者坐在一处安静的咖啡馆,面对面地交谈。我们谈论人生,谈论梦想,谈论爱情,谈论死亡。这些对话让我感到温暖,让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并不孤单。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往往追求快速的成功和即时的快乐,却忽视了内心的充实和精神的成长。读书,就像是在心灵深处播种,它不会立刻带来收获,但它会在不经意间生根发芽,开出绚烂的花朵。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它让我们在无形中变得更加强大,更加完整。

我曾在黄昏的图书馆中静静地坐着,四周是密密麻麻的书架,那是知识的海洋。我在这里遨游,汲取着书籍的营养,感受着自己的成长。读书让我懂得了谦卑,因为知识的海洋是浩瀚无垠的;读书让我懂得了感恩,因为这些书籍是前人智慧的结晶;读书让我懂得了分享,因为我渴望将书中的美好传递给他人。

读书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是一种精神的修养,是一种人格的升华。它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来修饰,也不需要夸张的情感来渲染。它就像一条静静流淌的河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让我们在浮躁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清醒和宁静。读书,是富养自己最好的方式,它让我们的内心变得丰富,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有意义。


900479160255404571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