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东方微笑”心归麦积家园——记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成立70周年

新华网兰州8月27日电 题:情系“东方微笑”心归麦积家园——记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成立70周年

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晨光熹微,一缕缕阳光洒向西秦岭支脉小陇山深处,情系“点亮”了麦积山崖之上的心归古老窟龛和摩崖大佛。古往今来,麦积一代代守窟人走进深山,家园记麦积山共筑麦积家园。石窟所成在他们昼夜守望之下,艺术研究这颗古丝绸之路上的立周璀璨明珠,历经千年依然熠熠生辉,东方微笑绽放持久“东方微笑”。情系

这是麦积山石窟(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今年是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成立70周年,200多名将青春与汗水挥洒在麦积追梦路上的家园记麦积山职工与文博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石窟所成回顾过往,艺术研究展望未来。

1941年,天水学者冯国瑞拨开麦积山前的荒草荆棘,拉开了20世纪以来对麦积山石窟考察保护的序幕。

新中国成立后,由常书鸿带领的西北考察团和由吴作人带领的中央考察团,先后对麦积山石窟开展系统调查,公布了一大批考察成果,使得湮没于山野林泉的麦积山石窟再度闻名天下。吴作人称之为“我们民族一千四五百年以来所创造的、在艺术上有惊人造诣的人类文化的奇迹”。

1953年,麦积山文物保管所成立。从此,麦积山石窟进入有效管理时期。这座包含221个窟龛、3938件10632身造像、1000余平方米壁画的文化艺术宝库,得以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保护研究室主任马千介绍,当时饱经沧桑的麦积山岩体松动、裂缝纵横,石窟“生命”岌岌可危。1963年至1984年,麦积山石窟实施崖体加固工程,喷护总面积9100平方米,打锚杆2300根,总进尺12500米,架设钢混结构新栈道1000米,解除了危及麦积山文物安全的核心威胁。

1986年,麦积山文物保管所更名为天水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

70年来,一批批心怀梦想的青年投入到麦积山石窟栈道建设、崖体加固、壁画彩塑修缮等工作中。1986年,牟常有加入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保护研究室,成为首批文物修复师之一。他修复了麦积山大大小小20多个洞窟的100余身塑像和近60平方米壁画。

在麦积山石窟第11窟,修复师牟常有在和泥,准备修复塑像(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麦积山石窟就像我的家一样,看见塑像、壁画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喜爱。”牟常有说。

据统计,目前麦积山文物工作者中,一半以上从参加工作起就在麦积山,一干就是一辈子。

“我1992年7月从吉林大学考古系毕业后到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工作,10月麦积山就下了一场雪,大雪封山所里停电,山上特别冷。为文物‘建档立卡’时,梯子搭在80余米高的凌空栈道上,游客见了都紧张。”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孙晓峰说。

2017年,麦积山石窟整体划归敦煌研究院管理,保护、研究、弘扬、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先后完成135窟壁画数字化保护等项目,成功举办“丝路华光——敦煌、麦积山石窟艺术展”“东方微笑——麦积山石窟艺术展”等大型展览。

“麦积山石窟许多塑像都以微笑形象示人,站在他们面前好像能超脱烦恼。从北大博士后出站后,我选择回到麦积山,编写考古报告,以多种形式永久保存其完整信息,让‘东方微笑’永驻。”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张铭说。

风雨相伴70载,一代又一代麦积人的坚守和探索,使得麦积山石窟得到保护和传承。如今,走在麦积山石窟窟区,鸟语花香,绿树成荫。游客可以登上凌云栈道走近洞窟凝望一尊尊造型独特、形神兼备的泥塑彩绘,倾听讲解员讲述文化艺术魅力。

游客在麦积山石窟游览(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1984年麦积山石窟对外开放,我有幸成为第一批讲解员,当时所里的老专家告诉我们,讲解员是引导游客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引领员。这句话至今激励着我们。”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社会教育部主任何洪岩说。

“一代代麦积山石窟文物工作者奉献了自己的智慧、力量、青春、梦想是麦积山石窟的守望者、践行者和接力者。我们将充分发掘麦积山石窟所蕴含的丰富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所长李天铭说。(完)

编辑:海霞 责任编辑:孔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