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协会论坛开讲 贾樟柯:导演要和生活有共鸣

中国导演协会年度表彰大会之年度论坛,导演6日下午在中华世纪坛举行。论坛首场论坛讲述网络小说对影视剧创作的开讲柯导影响。盛大文学副总裁林华、贾樟李少红和贾樟柯参与了论坛。演和有共贾樟柯直言,生活网络文学还不能直接对影视创作产生影响,导演当中还需要一个编剧环节。论坛而他也从自身经历出发,开讲柯导表示导演要和生活产生共鸣,贾樟这样的演和有共作品才会是好的作品。

网络文学还需要好的生活编剧

贾樟柯首先承认了互联网,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好的导演平台:“实际上互联网提供了一个发表作品一个非常广阔的平台,过去写作者可能散布在中国各地,论坛他们非常有才华,开讲柯导但是他们作品发表需要通过一些出版途径,比如要投稿文学期刊获得出版。在这个过程里面就面临写作的非常多,但是出版或发表的机会相对比较少。所以这个过程里面,一定会有一些天才,或者说可能他自身文学的质量不是很好,但是作为改编电影是非常好的一个母本,这类型的作品,可能就很难进入到电影工作者的视线里面。互联网就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因为在网络上这样一个发表平台的便利性、方便性,甚至包括在博客里面去发表长篇小说,包括现在我看很多的年轻人在写微小说,用微博的方式,虽然只有140个字,但是140个字之内能表达的观点,一个小的故事、灵感,它往往可能会成为一个大的电影作品,或者一个唱片电视剧的一个来源。”

但是他也承认网络文学到目前还没有影响影视创作:“目前为止,我接触的年轻导演,他们没有直接从网络小说可以编,但是很多灵感跟互联网是有关系的,比如说有一些故事或者题材,他们在互联网上已经发酵成一个引起共鸣的这样一个题材,我们再决定投资或者制作的时候,其实已经有一个预先的市场的检验,比如说现在正在开发的剧本叫《以父之名》,是讲富二代的成长故事,但是它背后揭示的是九十年代整个国民生活的变化,我把它叫做九十年代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个故事就是导演会在他的微博发布一些局部的细节,然后跟网友互动,我觉得这个互动性对他完成剧本,不停在修正,包括刚才提到的《失恋33天》,实际上它利用互联网是一个动态的创作,不仅是剧本来源,包括这个过程里面,完善这个剧本,采访了大量的不同经历的人,这给电影创作形态,发行形态,宣传形态带来很多好处。”

尽管如此,贾樟柯还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并不一定就能成为好的电影剧本:“如果百分之百的把这个剧本的质量交给网络文学,可能也是不现实的,因为网络文学往往它是以一个文学作品,小说的形态出现的,这个小说提供给这个电影或者电视剧最初的文学基础,但是从这个文学基础,它转换成一个电影剧本,或者电视剧剧本的时候,这中间编剧的群体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可能一个小说,它可能自身文学性特别强,但是它怎么样具有电影性?在技术层面上,做到适合拍摄,而且适合电影院,这里面还需要有一个中间的这样一个编剧的群体存在,因为编剧实际上除了具有文学能力之外,他还要具有电影能力,甚至编剧有很大层面上是一个技术性的工作,一个好的编剧,他除了好的利益,好的故事基础之外,它用什么样的一个技巧讲述出来这个群体我觉得也是非常重要。”

导演要和生活产生共鸣

在论坛现场,有观众像贾樟柯提问,创作的时候,是根据什么样的思路来做的?原来没有网络的时候,你创作的东西是来源于什么?贾樟柯直言:“我自己每部电影原始的灵感或者冲动都不太一样,你像第一部长篇《小武》

,就是一个县城里面的人物形象,因为我周围有很多这样的同龄人,他们处在一个快速变革里面,然后在家庭、爱情这些感情关系里面,有非常疲惫的这样一个人物形象,特别是穿着西装,在县城的街道上晃荡的景象,我是从这么一个人物形象,或者说从一个人物肖像开始想起,想象他的家庭是什么样的,他的友情感情关系是怎么样,他的爱情感情关系是什么样的,所以电影的名字也叫《小武》,是根据这个人的名字来命名的,这是从人物形象去想象出来的。那么《站台》

,因为我家里面有一些亲戚,他们在文工团做过,文工团巡回演出,随着时代的变迁,带来的变化,所以我是从这样一个机构入手想象的,从文工团这样的机构来想象出来的。

那么比如说我有一个纪录片叫《公共场所》

,是因为我去到山西大同,我对那儿的建筑物有感想,所以发展出来一部纪录片。所以每部影片的来源非常具体,我很少从题材说我要拍一个什么样的题材,而是一个一个非常具体的一个人的样子,或者一个机构的样子,或者一个景观,一个建筑物带给我的启发。我觉得我会跟我自己的生活有一个共鸣,这个生活不一定是我自己亲身经历的,像文工团,我没有经历过,但是我跟它有强烈的共鸣,因为我是文工团演出的一个观众。”

贾樟柯承认,目前为止只有两次改编文学作品的冲动:“一次是我特别想把法国作品《人类命运》改编成电影,我到现在都没有放弃,但是版权听说被好莱坞买走,我有一个法国的合作公司一直在帮我跟踪这个事情,我们期待最后能够,哪怕已经被人拍了两三次,我还想来拍一次。另一次是把《刺青时代》

改编成电影,而且剧本都写好,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搁置了。这是我目前为止,两次特别想从文学改过来的案例。因为我觉得一个人最主要是产生共鸣,你产生共鸣,有一种导演,可能一直能跟自己所经历,所了解的生活产生共鸣,可能像我自己之前产生这种共鸣之后,我自己就是这个文学的作品,我就开始写剧本,所以很多作品是我自己原创的,不是改编的。但是也有很多导演,他的灵感来源是跟文学作品产生共鸣,产生共鸣之后,他借这个文学,然后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揭示出来,我觉得好的改编,都是真正有共鸣,然后导演能够在这个文学基础上,有他的创作性,就跟跳舞一样,是互相的激发关系,如果不是这种关系,可能是一个很失败的改编。”

微电影只是传统的短片

对于时下流行的微电影,贾樟柯也有自己的认识:“实际上微电影目前对我来说,基本上我们看到的微电影还是一个传统的短片的概念,所谓“微”,一个是短片,篇幅比较小。另外一方面,可能除了传统的传播途径之外,开始有微博新的传播途径。但是我个人觉得它并没有真正跟过去的短片有什么区别,因为终端的媒介不一样,我特别期待有一些微电影,它是能够跟微博、视频网站互动性能够有关联的这样一个微电影的创作。总之,现在对我来说,我监制了二十多个微电影,对我来说,跟在电影学院拍短片是没有区别的。但是你说通过微电影去展现自己的才华,这是有可能的,因为也就是说播出渠道跟文学不太一样,过去播出渠道是你要经过院商,发行商的过滤,可能是电视渠道,那都是传统的终端渠道。但现在像视频网站、微博这样的平台出现,你可以自己去上传,然后找到你的观众,把你的才华展示出来。所以其实它最主要的是终端带来的方便。

责任编辑:hdwmn_cw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