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镇创新垃圾分类长效管理机制,厨余垃圾分出率不断提升

小区里,南水“家用小绿桶、镇创制厨倒入大绿桶”分类模式,新垃效管有效避免了厨余垃圾二次分拣;餐饮行业,圾分圾分上百家餐厅签订厨余垃圾收运协议,类长理机厨余垃圾分出率不断提升;学校里,余垃垃圾分类教育融入教学课堂,出率通过“小手拉大手”影响一个个家庭……

在南水镇,不断一系列有关垃圾分类的提升新招实招,不断健全和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南水目前,镇创制厨全镇日均厨余垃圾收运处理量约8.5吨,新垃效管厨余垃圾分出率达16%,圾分圾分提升效果明显。类长理机

委托专业公司开展厨余垃圾收运服务,余垃确保专用收集车辆每日专线收集。

“花式”宣传有妙招 寓教于乐引发全城“绿”动

近日,一场以“垃圾分类新起航,助力‘百千万工程’”为主题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在南水镇沙白石村举行,吸引了辖区群众的广泛参与。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向村民派发垃圾分类宣传册,详细讲解分类方法和标准。为了增加趣味性,现场还设有垃圾分类飞行棋、大转盘等游戏互动环节,寓教于乐引导村民积极践行垃圾分类。

小朋友们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宣传活动。

5月22日至28日是第二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连日来,类似白石村这样的趣味宣传活动在南水镇多点开花,引发全城“绿”动。

生活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作,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南水镇将垃圾分类纳入村(社区)党建工作、居民议事自治项目清单,通过茶话会、居民议事协商会凝聚共识,建立活动共办、网格共管等机制,合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依托党群服务中心,以睦邻活动为抓手,吸纳更多社会组织力量参与。

如今的南水镇,变废为宝、跳蚤市场等特色活动,垃圾分类进校园、进村居活动,垃圾分类积分兑换活动……各类“花式宣传”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营造了全员参与的浓厚氛围。截至目前,南水镇共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培训活动326场,日常入户走访近4.3万户,覆盖率达80%;志愿督导总计参与超1.5万人次,覆盖14个居民小区。

垃圾分类亮新招 “小绿桶”助厨余垃圾100%收运

“坚持分类打卡一个月,又到换礼品的时间啦!”前不久,荷包新村罗阿姨凭借此前积攒的积分,成功在小区换到心仪礼物。这是该小区试行“家用小绿桶、倒入大绿桶”厨余垃圾分类新模式后,每月定期开展的积分兑换活动。

荷包新村共有218户居民,小区内设有一套垃圾分类智能设备和垃圾分类亭。为让辖区居民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行动中,去年6月开始,南水镇以荷包新村作为首批垃圾分类示范点,由村委会牵头,组织村民和业主代表召开民主协调会议,因地制宜推行“家用小绿桶、倒入大绿桶”模式收集厨余垃圾。

村民积极践行垃圾分类。

“我们在试点小区免费向每户家庭派发1个‘小绿桶’,引导居民先将每天产生的厨余垃圾分类放在自家小绿桶,再将小绿桶投放至小区固定垃圾清运点,有效避免了厨余垃圾二次分拣,提高了收运效率。”南水镇垃圾分类管理员方玉琴介绍。

为了调动大家参加积极性,南水镇还通过“积分兑换”的形式,对参与“小绿桶模式”的村民进行积分兑换奖励。

方玉琴介绍,荷包新村每天分出的厨余垃圾,已从最初的十来斤提升到如今约200斤,成功实现了厨余垃圾100%分类收运。目前,该模式正陆续在南港御庭等南水镇其他小区普及推广。

重点领域出实招 “宣传+执法”提升厨余垃圾分出率

增强餐饮单位参与垃圾分类的责任意识,是提高厨余垃圾分出率的重要一环。

聚焦小型餐饮单位和物业小区等重点场所,南水镇坚持执法督导和宣传引导双管齐下,一方面及时派发《南水镇关于开展厨余垃圾分类收运的通知》和《南水镇厨余垃圾分类收运告知书》,委托专业公司开展厨余垃圾收运服务,确保专用收集车辆每日专线收集。另一方面,对于不配合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餐饮单位及物业小区,镇综合执法办、镇市场监管所针对性开展约谈,倒逼源头进行垃圾分类。

执法人员对商家垃圾分类情况督导检查。

今年以来,全镇已开展12次联合整治行动,目前已与183家餐饮店及其他厨余垃圾产生单位签订厨余垃圾收运协议,免费投放厨余垃圾桶300个。自开展厨余垃圾收运以来,累计收运3525吨,厨余垃圾全链条收运已初具雏形。

坚持源头减量、闭环处理,南水镇还全面推行小区内“撤桶并点”,逐步实施分类投放点改造,标准化建设垃圾分类亭50座,配备20名督导员开展分类督导工作,引导规范管理和定时定点投放,初步实现“不同垃圾、不同车辆、不同去向”。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设施基础建设,投入4000万元加快建设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建筑垃圾消纳场,切实提高垃圾分类处理能力。

下一步,南水镇将继续健全和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党建引领,整合各方力量,助推垃圾分类工作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