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埠路龙舟亭龙舟已被易地封存!龙年来寻珠海“龙”→

在香洲龙舟街文物保护单位珠海龙舟亭二楼,龙曾陈列一艘十米长的香埠寻珠龙舟,这条“蛟龙”栩栩如生,龙龙舟龙年是舟亭香洲最具代表性的龙文化元素之一。临近农历龙年,已被易地不少市民希望一睹龙舟风采却难以如愿。封存记者2月6日从相关机构获悉,海→龙舟没有消失,龙而是香埠寻珠整体移交,易地封存保护了起来。龙龙舟龙年

龙舟与龙舟亭是舟亭港澳流动渔民历史文化的见证。2014年5月,已被易地我市投入700万元修缮资金实施龙舟亭保护利用修缮项目,封存设立珠海市港澳流动渔民陈列馆。海→

曾收藏于龙舟亭的龙龙舟。

目前,上述陈列馆所在的香洲埠历史文化街区正在改造提升,其中的历史文物建筑将进行修缮保护。据陈列馆负责人梁女士介绍,早在今年年初该展馆就因此闭馆,镇馆龙舟及馆藏展品停止对外展示。2月6日,她告诉记者,展品已全部由珠海博物馆按有关程序接收;目前,陈列馆所在区域仅留主体建筑,不对外开放。“相信将来随着街区改造升级工作的完成,这条香洲‘蛟龙’会得到更好呈现,香洲龙舟街文化也会得到进一步传承与发展。”梁女士说道。

“情况确实是这样,近期才完成接收工作,将龙舟、展品打包封存,全部完成入库。”珠海博物馆保管部主任杨长征表示,目前主要对相关物品进行馆藏保护,其中的龙舟因为太大需要分解打包,已经看不到完整造型;短期内,以上物品没有展出计划,将来如何复原需再作安排。

对于香洲人来说,龙舟和龙舟亭具有特殊的意义,不仅复刻了当年水上竞速运动赛事形态,还承载了不少人的珍贵记忆。现在,人们暂时无法看到相关实物,不过,记者在今年年初封馆前,记录下了龙舟展品实物,了解到龙舟背后的精彩故事。

据了解,珠三角一带赛龙舟会用到中型赛船,这种赛船一米见宽,长长的木船上,刻有龙头、龙尾,画有龙鳞,盛着狮鼓、响锣,插着彩旗。锣鼓响起,众人一起按鼓点节奏划桨。夺标者除了夺得标旗外,还有大金猪、酒水等奖励。

那香洲“蛟龙”暂被封存,珠海还有哪些“龙”元素?

宝镜湾有“岩画龙”

岩画龙。

在位于金湾宝镜湾摩崖石刻“藏宝洞”的东壁岩画中,有一条岩画龙格外引人注目,龙身蓄势盘曲,头角似鹿龙目圆睁,作吼叫状。有珠海考古学者推断,这幅岩画中的岩龙创作年代保守估计在距今4000多年前,堪称“中华岩画第一龙”。

2024年新年伊始,为满足市民游客近距离观摩需要,上述东壁岩画被以1:1比例原样复制落户珠海博物馆。

莲洲舞龙“双龙戏珠”

已有150多年历史的斗门莲洲舞龙,起源自清朝同治年间。当时的文锋村人罗效昌从观音庙屋脊上之雕塑“双龙戏珠”获得灵感,在乡人的协助下,先扎金龙助兴节庆,不久同乡周氏、何氏也仿扎银龙。到了光绪年间,舞双龙的风俗已盛行于莲洲各节庆活动中。

陈列于珠海博物馆的金龙。

代表龙公的金龙及代表龙母的银龙,各长50米,平日分别存放于康王庙及周氏祠堂中。

改革开放后,当地由周、罗、何等姓氏重组舞龙队复出,参与各种庆典表演。莲洲舞龙第三代传人罗万享带着乡人重扎新龙,集训队伍,使舞龙表演技艺得以发扬光大。另一传承人周裕光,从事文化工作20多年,负责东安村银龙的训练,使舞龙得以在当代喜庆活动上翻飞戏舞,精彩依旧。

现在,金龙造型陈列于珠海博物馆,其追赶龙珠腾空而起的形态令人叹为观止。

七月三十装路香“舞火龙”

每年农历七月三十的傍晚,七月三十装路香“舞火龙”,场面壮观,村民在蕉梗做成的龙身架插上点燃的香枝,一人耍舞龙珠做前导,十人舞龙跟随,夜色中飞腾舞动的“火龙”配合民谣节奏而变化,场面热闹。

有一条插了香枝的“火龙”目前也是栖息在珠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