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总想刷手机“摸鱼”,这算是“成人多动症”吗?

注意力难以集中、摸鱼做事拖拉、上班刷手丢三落四、总想症容易冲动……这些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机算“小毛病”,你中了几条?

许多人认为小小的成人“拖延症”无伤大雅,但是多动,当你长期因为注意力难以持续而无法完成手头工作,摸鱼甚至连自己喜欢的上班刷手事情也不能坚持时,就要警惕了,总想症这可能是机算“多动症”在作祟!

没错,成人多动症并不是多动儿童青少年的“专属”。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前夕,摸鱼南方+记者走进广州多家医院精神心理科,上班刷手寻访这一“冷门”疾病背后的总想症故事。

多动症被带进成年

29岁的博士研究生刘强(化名)因为无法完成论文,已经延毕了三年。他怎么都没想到,拖了自己后腿的,竟然是“多动症”。

“这不是只有小孩子才会得的病吗?”听到确诊消息时,刘强满脸愕然。

刘强的主治医生、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罗娴告诉记者,“多动症确实常见于学龄期儿童,但成人多动症绝不是个案。”

多动症,一般是指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是一种以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症状为突出表现的神经发育障碍。

“研究发现,约15%的儿童患者成年后仍然完全满足多动症的诊断标准。”罗娴说,从这个意义上看,成人多动症大部分是儿童时期的延续。“只是随着年龄增长,多动症状有所缓解,注意力缺陷的情况却仍持续存在。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胡号应今年就接诊了一位即将成年的多动症患者,尽管他从小就开始药物治疗,但效果一直不好。问诊时,他经常走神,胡号应要连续喊几遍名字,才能将他“拉回来”。

“可以预见,这名患者肯定会将多动症带进成年的生活。”胡号应说。

对于儿童多动症患者,许多家长误以为是“小孩子多动,很正常”,而忽略了及时寻求医疗救治,导致孩子在学习中难以集中注意力,成绩差,备感挫败。

而对于成人患者来说,身处社会环境,面临各种压力,这种挫败感带来的影响可能更严重。

罗娴接诊的另一位患者方旭(化名)今年32岁,早些年刚毕业时,他还能维持一份正常工作,养活自己。但很快他发现自己无法集中注意力完成工作,长此以往,他还出现了抑郁、强迫等症状,最终只好辞职。

“学业或职业功能受损,是成人多动症患者的一个明显表现。”罗娴说,他们经常很随意地从一件未完成的事情跳到另一件事上,安排活动、解决问题等缺乏计划性,也因此更容易频繁更换工作岗位或失业。

“藏在背后”的疾病

成人多动症常“隐藏”在其他疾病的身后,难以被发现。

方旭最初就诊,仅仅是因为抑郁。他对自己的描述是“没有动力,状态懒散,对什么都提不起精神”。

“这很符合抑郁症的三大核心症状:情绪低落、兴趣下降、快感缺失。”罗娴说。

然而,当医生对他进行正规系统的抗抑郁治疗后,尽管情绪有所改善,生活动力也得到提升,但方旭说,他还是很难集中注意力完成一件事情。

这才把多动症“揪”了出来。

成人多动症常与各类精神心理问题‘共病’,如物质滥用、情感障碍(抑郁、躁狂等),这就造成它隐蔽性较强。”罗娴说。

另一方面,成人多动症患者的多动障碍,更多地表现为“内心体验”和精神性多动,即思维总是从一件事情跳跃到另外一件事情,“这与儿童以外在活动为主不同,也增加了诊断的难度。”

如今,许多“打工人”常在社交媒体上“吐槽”:总想刷手机、“摸鱼”,不想干活;也有很多人自嘲为“拖延症晚期患者”,“deadline(最后期限)是最大生产力”。

那么,如何判断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还是精神健康问题?普通人如何进行自我评估?

罗娴给出了一个重要的参考:要看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是否能够保持专注。

“有些人工作时总是走神发呆,但到了周末活力十足,专注力也没有问题,这显然不属于多动症的范畴。”罗娴说。

而在方旭的案例中,他在抑郁症状改善后,仍然无法专注于求职、工作,甚至连他喜欢的、以往能连续看上几个小时的动漫,如今“几分钟就看不下去了”,这就是典型的注意力缺陷。

“想确诊却找不到地方”

“老实说我希望自己不是患者,这样的话就只能说明我习惯不好;但我又希望自己是,不然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样的生活对我而言太过痛苦,明明想努力,可现实却总是格外无情。”在社交平台知乎上,一名成人多动症患者吐露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他在网帖中说:“哪怕发现了疑似症状,成年人想确诊多动症也并不容易,因为找不到地儿!

“去儿科吧,一般医院儿科不能看成人病,卡一刷年纪一出来就拒绝了你;去精神心理科吧,很多医生又不了解成人多动症。”

这正是成人多动症患者面临的尴尬。

尽管成人多动症很少被谈及,被认为是一个相对“冷门”的疾病,但从权威调查看,受它影响的人不在少数。

世界卫生组织对10个国家18—44岁人群的调查发现,成人多动症平均患病率为3.5%;在国内,一项在深圳的调查显示患病率为1.8%,倘若按此测算,在广东,成人多动症有可能正困扰着228万多人。

国内已有多家医院开设成人多动症门诊。在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开设的成人多动症专病门诊,每周三下午限15个号,常常一号难求;在广东,深圳康宁医院等少数医院也已开设成人多动症门诊。

“但目前成人多动症患者就诊需求仍难以满足,多数患者先就诊的是儿童青少年心理科,然后在儿少科与成人精神科中辗转。应完善诊室功能,满足这类特殊群体的需求。”罗娴建议。

而对于存在注意力困扰的人,胡号应支招,可以尝试瑜伽、冥想等专注力训练;尽量一个时间段只思考、完成一件事情,避免注意力散乱。

在罗娴看来,假如确诊为成人多动症,最重要的是学会接受自己,通过治疗从认知、情绪、行为多个层面上适应疾病带来的变化,加强认同感,从意志力薄弱的自责中走出来。

“除了调整心态外,积极寻求医生的专业意见也是很重要的,并开展药物治疗联合心理干预,根据各个阶段的问题与困难,及时调整干预策略。”她说。

她还呼吁,社会公众要转变观念。“要认识到成人多动症是一种并不罕见的精神心理问题,尤其是在职场上,要对患者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宽容,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