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面孔|重现千年岩画,他毕生专注解读珠海文脉

【人物印象】无论是今日解读在讲台上讲解珠海历史,还是面孔在档案室内整理文物资料,珠海博物馆保管部主任杨长征脸上总是重现专注珠海挂着笑容。37年来,千年杨长征每天奔走在文博一线,岩画从满头黑发忙到两鬓银丝。毕生细数珠海博物馆文物“亮点”过程中,文脉他颇有感触地说:“当你用足一个小时品读一段文物故事,今日解读你才会更深刻地感受到岁月沉淀中历久弥新的面孔文化底蕴。”

最难忘的重现专注珠海工作经历:参与清理宝镜湾岩画

“千年岩画谁疏凿?又欲回车问夕阳。”这是千年已故著名汉学大师饶宗颐先生于2000年到访珠海宝镜湾后留下的诗句。而令杨长征最难忘的岩画人生经历,也与这个拥有千年瑰宝的毕生地方密切相关。

1987年6月,文脉杨长征到珠海博物馆工作。今日解读就在他到馆工作的第三年,珠海市博物馆工作人员根据群众线索,在珠海高栏岛宝镜湾找到了4处6幅岩画,随后又在1998年遗址发掘期间发现了一处岩画。彼时还在“跑腿”的杨长征有幸成为当时岩画现场清理者之一。

发掘岩画之初,杨长征所在的珠海市博物馆考古队历经重重困境。“我们当时掘地三尺,宝镜湾‘藏宝洞’内的石头掉下来了,卡在两个洞壁之间,阻碍了工作人员观察岩画。我们就要想办法把那个大石头炸掉,但又不能损坏岩画。”正当考古队伍对着大石头一筹莫展的时候,高栏村村民想出了妙招:打几个孔把火药放进去,“闷炸”内部把石头震裂,然后如蚂蚁啃骨头般一小块一小块凿下震裂了的石头,小心翼翼搬出石洞外,让岩画本体得到有效保护。

卡在两壁间的石头弄出去后,线条繁杂、充满神秘色彩的宝镜湾岩画给杨长征带来了极大的心灵震撼。“藏宝洞东壁岩画刻凿的是密集的船,有一排先民带着面具在跳傩舞,也有先民兴奋得头和双手着地倒立着跳的,更有至少四人举起双手托着独木舟奔向大海,附近还有好几个载歌载舞的先民,气氛热烈。大坪石岩画更为写实,刻凿的是一艘大船满载而归,两个先民猿猴般顺着搭板攀登,还有几十个先民环绕着大船手舞足蹈,几条狗也跟着蹦蹦跳跳。”

宝镜湾岩画的附近,不少石器和陶片渐渐露出了“真身”,从而确定了宝镜湾史前遗址的四至(东南西北连线点)。十多年后,珠海市博物馆连续四次发掘宝镜湾史前遗址,杨长征主动承担起清洗出土陶片的任务。在高栏村边一趟趟担水倒水、清洗陶片,杨长征忙得不亦乐乎。“洗陶片看似小活儿,但我们清洗陶片的时候要让它的纹路要亮出来,防止洗掉颜色,这既要耐心也要细心。”

每当想起一件件四五千年前的夹砂陶片、泥质陶片经自己清洗后还原全貌,杨长征止不住内心的激动,他阐释了其背后原因:“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港澳地区也有岩画,但大湾区里面,目前只有珠海宝镜湾既有岩画也保留了遗址。作为珠海人,我很自豪能够参与其中,见证珠海历史轴线逐渐走向清晰。”

最想要实现的愿望:让更多人了解珠海历史

并不只是杨长征一个人爱讲述宝镜湾遗址的故事,在珠海博物馆,基本每个讲解员一谈到珠海历史,都绕不开这个拥有4000年岩画的宝镜湾遗址。

然而,这首奏响在金湾的“海洋牧歌”却渐渐被岁月销蚀了其原有的光彩。“宝镜湾大坪石岩画在我们刚发现的时候还有痕迹,如今已经逐步不可逆转地变模糊了。很多人也许都还没有机会亲临现场看到它的真实模样。”杨长征看着手上有关宝镜湾的历史资料感慨道。

宝镜湾遗址在2017年并没有入选“珠海十大文化名片”。杨长征也明白,要想让全国各地的观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宝镜湾背后的海洋文明,文物的传承保护与宣传普及缺一不可。

千年文物如何“复活”?杨长征说,可以从编写教材、图片还原、创作文创作品等方式入手。“央视春晚上的创意舞蹈《金面》可以带观众‘沉浸式’穿越到三星堆,记录珠江流域史前先民生活状态的宝镜湾岩画也应以‘表演+技术’的呈现形式登上春晚。”

今年,珠海博物馆在宣传普及方面取得了更多突破性进展。“以前怕送文物进校不安全,大家都不敢做。现在有了更完备的保护方案,学生也能在学校内透过一件件精美文物,感知海洋文化的深厚魅力。”杨长征告诉记者,珠海博物馆此前精心挑选了80件宝镜湾出土文物标本,分海上停船时使用的石锚、南越先民烧造的陶器、捕鱼时绑在网上的石网坠三个类别,“搬”进珠海市香洲区第二十三小学。

除了推动文物在校园内“活”起来,杨长征与他的同事们还想到了更多宣传珠海历史的“金点子”。“以前我们让讲解词通过AI智能录音,让大家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听,但AI的声音比较平稳,没有高低起伏。我们就决定选一些优秀的小朋友来说讲解词,讲好珠海故事。”杨长征说,这种方式不仅助力博物馆形成了55个故事讲解音频,还帮助小朋友加深了对这些历史的记忆,颇具意义。

坚持最久的事情:讲好“珠海”这一个故事

“我似乎天生不适宜‘经商’,对机械、电器又‘笨手笨脚’。父亲见我历史还学得不错,考虑再三,先让我去市图书馆做临时工,日工资只有两块半。后来市博物馆加紧筹建,有个工勤岗位希望年轻人来做,见我曾在珠海一中拿过历史类竞赛的冠军,就把我招进去了。”充煤气、煮午饭、送文件、搞卫生、值夜班、看展厅……干着杂活累活,19岁的杨长征或许还想不到,他会在珠海博物馆一待就是37年之久。

“在故纸堆里找感动,在田野里书写青春。”37年来,杨长征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探赜索隐、披沙拣金,一次次完成了和古人的“对话”,也深深感受到自己担负着沉甸甸的责任。

两鬓微白的杨长征,用赤诚初心书写了对文博事业最忠诚的告白。他出版了地方历史文化普及读本《珠海的路》,写下通讯《走进宝镜湾》,也成为了香洲区政协知名的“提案大户”,用心为珠海历史文化建设献计献策。

对杨长征来说,与历史“打交道”已经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平日手头上的文献资料就是他披荆斩棘的“利剑”。

“你要想做深、做透文博工作,自己就要下狠功夫。”杨长征拿起手中满满都是笔记的讲解稿,向记者演示双语讲解“过零丁洋”。“你不仅要给它们全部注上广州话正音拼音及调值,还要反复练习讲出情景感,这样观众才会被你的情绪带动,和你一起‘穿越’回到1279年农历正月二十那天。”

除了要练习“讲解”,杨长征还说要把讲解稿知识点吃透。“你不能仅仅知道‘过零丁洋’是什么就上班讲解去了。文天祥什么时候过零丁洋?除了‘过零丁洋’还给珠海留下了什么?这些问题都要靠自己去翻书,没有人叫你去做,你要自己去做。”有时候碰上文献内大量文言文的情况,杨长征还会花上几周时间,拿着新华字典等工具书逐字逐句做好翻译工作。

“珠海的故事本来就很精彩,你要对得起它的精彩。”伏在书桌前,杨长征正低头撰写珠海历史故事和人物事迹,用文字定格住珠海城市发展的鲜活记忆。